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一项系统性创新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技术的融合,而且涉及数字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运营模式、决策模式、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组织层面从外到内的系统性变革,亦需要顶层规划、精益理念、创新机制等的支撑,难以一蹴而就。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众多制造型企业顺势而为,纷纷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扬帆远航。通过调研和观察,制造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会陷入“重短期投入、轻长期规划”“重技术升级、轻精益基础”“重项目实施、轻人才成长”以及“重效益提升、轻理念进阶”四大误区,容易将数字化转型的视角局限在简单的技术升级和项目实施层面,缺乏从员工转型、组织重塑等维度深层次、系统性地思考和实践。

数字化转型——
以苏州A工厂为例

从苏州A工厂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来看,组织变革是制造型企业在技术升级基础上的重要转型任务,也是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苏州A工厂组织变革的成功有三大要素,其一是工厂自主设计的“数字化实施路线图”,其二是工厂始终坚持的“精益先行理念”,其三是工厂全力推行的“业务与员工双赢的创新机制”。
通过组织变革,A工厂不仅成长为创新型组织和学习型组织,而且过去五年,在工厂蓝领人数增长100%、白领人数增长10%的情况下,工厂产值增长超过300%,工厂员工也从低价值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兼具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的数字化人才。
目前,A工厂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从信息集成、知识积累阶段,逐渐迈向智慧运营阶段。相应地,工厂数字化发挥的价值也从机器代人价值、协同价值,逐渐升级为精准决策价值。

数字化转型的四大误区: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而来,制造型企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火如荼,但身处技术变革力量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之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多数企业尚处于推进“数字化”阶段,并未实现真正的“转型”。通过观察和剖析制造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我们看到企业往往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1:重短期投入、轻长期规划。即企业注重短期投入而缺乏服务于其长期战略的数字化建设路线图。
误区2:重技术升级、轻精益基础。即企业缺乏精益基础且未将精益制造的理念贯穿数字化转型的始终。
误区3:重项目实施、轻人才成长。即员工数字化能力并未随着企业数字化项目的实施同步提升。
误区4:重效益提升、轻理念进阶。即企业把数字化当做效益提升的工具但忽略了在组织理念进阶方面带来的机会。
摆脱转型误区的关键——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制造型企业在技术升级基础上的重要转型任务,不仅能在“数字化”层面确保企业项目成功实施,更重要的是能在“转型”层面推动企业员工从高绩效员工成长为数字化员工,具体为:
1.运营模式转变。即从以专职数字化团队推进数字化项目的“独立运营模式”,到以业务负责人推进数字化项目的“融合运营模式”。
2.决策模式转变。即从基于经验的、中心化的“集中决策模式”,到基于数据和模型的、去中心化的“下沉决策模式”。
3.管理模式转变。即从关注痛点、短期绩效和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到关注机会、长期发展、创新以及人员成长的“新型管理模式”。
4.企业文化转变。即从奉行高度执行力、最优绩效的“刚性企业文化”,到倡导以人为主、创造力和执行力相结合的“柔性企业文化”。、
十年间,苏州A工厂实现了从注重“运营效率”到注重“运营效率+创新驱动+人才成长”的迭代,支撑转变的则是组织的重塑和变革。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一项系统性创新工程,这项工程不仅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技术的融合,而且涉及数字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运营模式、决策模式、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组织层面从外到内的系统性变革,亦需要顶层规划、精益理念、创新机制等的支撑,难以一蹴而就。
因此,领导者必须改变观念和认知,更多关注战略和机会,从带领者转变为赋能者,以身作则,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转型的主角。